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了解他們多一點(一)

去完巴基斯坦後,對巴基斯坦人也多了一份情意結,希望對他們了解多一點,也希望大家對他們了解多一點,不再對他們存有誤解,同時也能理解他們在香港生活所遇到的問題。


「南亞裔在香港(二之一)
【明報專訊】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但因片名Slumdog Millionaire有貧窟狗的意思,在印度引起極大爭議。對於印度的貧窮現象,是外國人在疏忽誤解、刻意曲解或無心理解,任何答案,也似乎離我們很遠;然而,隨本地種族歧視條例立法,本版一連兩期,游走葵涌區印度或巴基斯坦籍人士的集中地,了解他們草根階層的生活實相,也許比電影的感覺來得更接近。

一家四口住百餘呎
據統計,葵涌是全香港住上巴基斯坦人最多的地方,偶爾也會見到印度人。Singh Harjinder,1979年在香港出生,中二輟學,他土生土長,卻沒有香港女友,至今只返過印度家鄉兩次,其中一次便是娶妻來港。月領綜援五千餘元的他,擠在百餘呎的屋子裏,一家四口一張,屋內僅有兩扇窗,一扇對走廊,另一扇在廚房盡頭,窗子長闊呎餘,外望對公廁。2歲和4歲的孩子,一進屋就得跳上,連同再度懷孕的妻子,全家都睡在這裏。也許是室內空氣不流通,屋裏隱隱滲異味,孩子還在發育期,活動空間不足,但笑容依然像印度陽光一般燦爛。Singh的妻子什麼也依丈夫,包括應記者要求,到走廊來張全家福也無異議。

「我從小就在這區長大,父親從前住隔籬街……(為何不找工作?)做緊散工啦,有時搬運,也會做義工,現在領綜援,已入紙申請公屋。」在香港會遭受歧視嗎?「不會的,視乎你如何對待別人,你『寸』人,人一定『寸』番你;你對人好,人家就對你好。」有人會叫你「阿差」嗎?「有,叫一次我唔會出聲,叫第二次,我就一定會話佢,唔好再叫我『阿差』,不過現在很少人會這樣叫我。」

定時到回教中心聚會
游走葵涌區內,很快便會發現,這兒還住有不少巴基斯坦人,他們的世界普遍單純,只要有穩定工作,每周定時到區內回教中心聚會,香港政府要立什麼法禁止種族歧視,他們並不太關心。像穆斯林咖喱屋裏的巴基斯坦大廚Raja,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時,他的期望,只是每年回鄉3至4個月探親,年復年,月復月,生活就是這樣過。

區內專供巴基斯坦人聚會的回教中心,平日聚集數十名小孩,一同誦念《古蘭經》,即使空間不大,男女也要分席而坐,其中一個胖嘟嘟的15歲孩子,用廣東話對記者說﹕「我叫澳些,澳洲個澳,一些個些……」這些來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巴籍人士,沒有忘記回教徒最重要的宗教生活。

香港地價高,而這區的巴基斯坦人的收入卻不高,但仍習慣地捐出十分一的收入作為奉獻來維持回教中心的租金及開支。巴籍孩子到回教中心誦經,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見孩子們邊念邊搖晃身體,擺動節奏來協助背誦那艱澀難明的《古蘭經》,正如澳些說,他每天誦念3、4小時,從小至今念了8年,也只能背誦《古蘭經》的7個章節,覺得很難,但回教家庭背誦《古蘭經》,就像我們要食飯便要洗米一般必然。

融入主流學校有困難
在區內服務少數族裔已有4年的註冊社工盧啟聰表示,除了念書,入學也是一個問題,香港只有少數專門招收南亞裔學生的學校,有巴籍家長千辛萬苦的把孩子送了入本地主流學校,希望融入本地教育及文化,但孩子卻要面對中英文皆不精通的兩難局面,而孩子的母親,就連學校通告也看不懂,遇上這些問題,他們會向區內的少數族裔服務求助。

葵涌區內的印度或巴基斯坦籍人士主要是草根階層,脫貧不易,但他們只要家裏還可以負擔有線電視月費收看家鄉電視節目,閒來與鄉里聊天及進行宗教活動,這群來自南亞的居民,還是過樂天知命,天掉下來當被的生活。

要消除歧視,首要互相了解,要了解就要互相溝通,要溝通就要打破語言隔閡。隨種族歧視條例立法,港府於去年率先在各區公立醫院附設少數族裔翻譯服務,未來,亦會在港九資助4間少數族裔服務中心,香港種族融和的工作比東南亞起步遲得太多,必須急起直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