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了解他們多一點(三)






另外,也找到這篇有關南亞裔人士就學問題的文章。


南亞裔教育配套不足




【明報專訊】提起南亞裔教育問題,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便一肚子氣,指從學位不足到中文教學,南亞裔一直都遇到不公對待。她娓娓道出近10年遇到的個案……「有一名14歲的巴基斯坦少年找不到學位,一到15歲,教統局便不理了。我為他在重慶大廈找一份送外賣的工作,4年後他回巴基斯坦結婚,第二天便被車撞死了。我聽了不禁想﹕他的生命究竟有何意義呢?」


王惠芬1998年在油麻地當外展社工,碰到數十個尼泊爾6至15歲的失學兒童,在為他們找學校的過程中,她深深體會到南亞裔在教育上遇到的問題,從而開始為南亞裔爭取權利。


南亞裔學生遇到的不公對待於2003年引起關注,當時王惠芬是油麻地街坊福利會小學的社工。「當年升中派位,有幾個南亞裔學生成績好,因此不想再去地利亞或嘉道理,但其實他們並沒有選擇。」說,王惠芬給記者展示當年給南亞裔學生的中學一覽表,跟一般學位分配中學一覽表厚厚一疊相比,南亞裔學生的「一覽表」卻只有15間學校選擇,而且連學額分配這項重要資料也沒有。


沒「中文為第二語言」課程


教統局04年更改派位機制,讓南亞裔參加統一派位。王惠芬儘管同意這做法,但卻認為流於「急急腳」,缺乏配套,造成不少入讀主流學校的南亞裔學童未能融入校園之餘,亦跟不上教學進度。她指出,香港沒有「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課程,而一般中文課程對南亞裔學童來說十分困難。她批評政府對少數族裔教育政策缺乏長遠計劃。


王惠芬說,未能掌握中文令南亞裔無論升學還是就業都困難重重。她慨嘆﹕「上一代南亞裔已因不懂中文而吃盡苦頭,他們都想子女學好中文脫貧,但情卻仍然未有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